柯翔祥:20年坚守“金”手艺

发表时间:2018-05-10  来源:德清新闻网

  在前不久举办的乾元镇创新创业联盟启动仪式上,来自该镇各地的基层创业者纷纷拿出自己引以为傲的产品进行展示,众多产品中,一款高贵典雅的古扇吸引了众多人的注意。

  “这是缂丝团扇,它全部由真丝织成,采用AB组来织,花纹就像雕刻在缂丝上一样……”扇子的主人柯翔祥向众人津津乐道。

  怀着情结接手老厂

  今年44岁的柯翔祥是乾元人,父亲是前城关工艺美术厂的花形设计师。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该工艺美术厂主要生产日本和服的腰带并出口。后来企业改制,从集体所有制企业分成了数家私营企业,在鼎盛时期,全县大大小小同类工厂达到十几家。

  然而现在,只剩下柯翔祥手里这一家,他取名“缂丝工艺坊”。

  “从小受到缂丝从业者父亲的耳濡目染,自己毕业后也从事缂丝生产,厂里的各道工序我都参与过,对它的整个生产工艺与流程都十分熟悉,对缂丝工艺有着特殊的情结。”两年前,当得知最后一家工艺美术厂的老厂长和退休的老工人准备关闭工厂,不忍缂丝工艺在德清匿迹的柯翔祥将工厂接手。

  一开始,工厂还是和以前一样,做和服腰带的订单,直到一次外出参观。“在2016年的下半年,我在上海参观一个苏州的缂丝展览,听苏州的导游特别骄傲地介绍道,缂丝工艺原本在南京、杭州和苏州盛行,但是现在除了苏州还在坚持这一工艺,其他两座城市几乎绝迹。”听到导游如此介绍,柯翔祥有些不服气,明明在德清乾元,自己的工艺坊还在坚持生产缂丝,为何无人知晓?

  “因为我们一直做出口订单,在国内市场并不具有知晓度。”加上生产和服腰带的利润微薄,柯翔祥开始转型,做起缂丝文创产品。

  织造工艺十分繁复

  什么是“缂丝”?柯翔祥翻阅中国美术学院的各类古籍追溯它的起源。“它最早可能起源于埃及,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它的织法最早始于毛织品,到了唐代与蚕丝结合才出现了“缂丝”。”

  柯翔祥告诉记者,在鼎盛时期,德清全县各地有1000多人从事缂丝工艺制造,现在,他的缂丝工艺坊中只有七八个即将退休和已经退休的老工人还在坚持。“很少有人愿意来学习这门手艺,不仅因为收入微薄。”柯翔祥说,还因为学习周期漫长,掌握基本工要半年时间,熟练操作起码一年,织出高档的缂丝则需要3年以上时间的沉淀与积累。

  由于织造工艺十分繁复,过程耗费工时极长,缂丝价贵比黄金。“一个工人每天只能织出鸡蛋大小的花纹。”柯翔祥说,一把缂丝团扇的完工需要一个月的时间,一根5米长的和服腰带花纹密集点的可能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才能完成。因此有了“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据介绍,柯翔祥年轻时所工作的城关工艺美术厂,曾为日本演员山口百惠定制缂丝结婚礼服。两位老工人整整耗费了1年半的时间才得以完成。

  缂丝工艺亟待传承

  在今年元宵期间举办的乾元镇“逛灯会、赏民俗”青邑民俗文化活动中,柯翔祥带着他的缂丝文创产品前来参展,乾元镇文化站工作人员被精美绝伦的工艺品所吸引,在得知缂丝工艺制造面临传承困境之后,开始积极为其提供展示展览的宣传平台。

  通过前不久举办的创新创业联盟启动仪式,柯翔祥的缂丝工艺品走向了更广阔的的舞台。“我们还通过乾元本地创业者嵇海英的智慧社区服务平台,对他的缂丝文创产品进行推广。”乾元镇文化站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乾元镇正在积极帮助柯翔祥的缂丝工艺申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申请非遗传承人身份。

  从一开始单纯从事和服腰带的制作,到转型从事多种缂丝文创产品,团扇、香席、香囊、台屏……眼下,柯翔祥的缂丝文创产品已经越来越多,客户以北京、广州等地的华侨为主,还有不少博物馆、图书馆、民间收藏馆找到柯翔祥定制产品。“现在我还想把缂丝带到莫干山的高档民宿中去,打开更广阔的市场,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一传统工艺。”

  |记者沈晓颜通讯员张敏高丽琳

主办单位:德清县文明办

建议使用谷歌浏览器或360极速浏览器以获得最佳网站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