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篾席场景再现街头

发表时间:2018-06-25  来源:德清新闻网
 

 

 

 

  |记者李杰文/图

  以前,在炎热的夏天,一条老篾席让人在夜晚平添一份清凉。不过,旧篾席总会出现破损,很容易划伤皮肤,钩破衣物。随着时代发展,篾匠这个行当也越来越难做,好篾匠可遇不可求,要修补老篾席也是很难找到人。最近,在吉祥街,一位老篾匠在街头为社区居民修补篾席。

  吉祥街南侧的人行道上,一张已经泛着红褐色光泽的老篾席铺在地上,一位老人光着脚坐在上面,一手拿着工具,一手拿着篾条,正细致地修复篾席的破损处。老人叫闻金毛,今年71岁,新市镇舍渭村人,目前住和睦苑。这张篾席他已经修了两个多小时,即将完工。临近中午,修完这条他就回家吃饭了。

  “16岁的时候,我就进厂拜师学艺了,现在71岁了,做了一辈子。”闻金毛说。16岁的时候,他进干山农具厂学习篾匠手艺,当了三四年学徒才出师接活。“以前东部养蚕,做得最多的就是蚕匾,还有草篰、土笪、脚箩样样色色全会做。”

  当篾匠是个辛苦活,从一根毛竹,变成一只竹篮、一条篾席,要经过好几道工序,每一道都马虎不得。不同的器物要用不同的竹篾,劈竹削篾,手上常常受伤。不是刀划破了手,就是被竹篾划破了,一不小心竹刺能扎到肉里面。“最辛苦还是编篾席,一直要蹲在地上编,连着几个小时下来,腿都没有知觉。有时候蹲久了起来,整个腰都是硬的,一点感觉都没有。”闻金毛说。

  闻金毛有一个棕红色的竹筒,竹筒里收纳着一枚枚工具,都是修篾席、蚕匾等用的。“以前还要多,后来有些用不上了,有些就不知道放哪了。”他告诉记者,以前修蚕匾是很重要的事情。以前农村地区大面积的蚕桑养殖,蚕匾是使用量最大的农具。使用时间一长,蚕匾难免破损,这就需要修补。下村修蚕匾,是闻金毛当年重要的工作内容。

  “一般我们过了正月就要开始到各个村里面修蚕匾,要在四月底发蚕种前修完。当时士林、干山各村的竹匾都是我们农具厂修的,五月前的这几个月是最忙的时候。”闻金毛说。过了五月,就要修篾席。“以前也没有空调,一条篾席,一把蒲扇,要过一个夏天了。”篾席越老,晚上躺着越凉,所以很多人家尽管补了又补,还是不舍得扔。“一床篾席,用得仔细点,维护好一点,能用上四五十年。”

  现在,修篾席成了闻金毛打发时间的事情。“做了一辈子,现在停下来不干,每天待家里看看电视也无聊的。”只要天气允许,每到夏天,他就到居民小区里修补篾席,一般上午修半天,中午就回家。

主办单位:德清县文明办

建议使用谷歌浏览器或360极速浏览器以获得最佳网站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