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历史建筑留住城市记忆

发表时间:2019-12-23  来源:德清新闻网
 
——从上海保护思南公馆想到德清留住历史建筑
   

乾元溪街的袁氏住宅

 
 
 
 
 
 
 
 

    |特约记者 宣宏

  近日,记者前往上海思南公馆参加县政协与上海市黄浦区政协的合作签约仪式。其间,记者对建筑风格独特的思南公馆作了一番了解,觉得上海在城市改造中留住了城市记忆,并由此想到了德清。

  思南公馆地处上海市中心的浦西,位于思南路旁。思南路原名马斯南路,以法国著名音乐家马斯南命名,1946年改以贵州省思南县名命名。思南公馆因傍思南路而得名,始建于1920年,以后逐步扩建,吸引了大批当时的军政要员、企业家、专业人士和知名艺术家迁入,使该地成为当时上海上流社会人士居住和聚会场所。

  1999年底,上海市建设和房屋管理部门确定上海多个优秀历史街区作为保留、保护、改造的试点,思南公馆列入其中,涉及保留保护历史建筑51幢,汇集8种上海近代居住建筑类型。思南公馆的保护修缮工程整整花了十年时间,真所谓是“十年磨一剑”。现在坐落于市中心的这一片花园洋房,集人文、历史和时尚于一身,成了上海城市中心的一道独特的建筑风景。

  再看德清,近20多年来,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在轰轰烈烈的旧城改造中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在此期间,德清比较注重历史建筑的保护。从德清的三个主要城镇看,东部的新市,保留了成片的清代和民国建筑群,留下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特色。中部的乾元,虽然没有像新市那样留下成片的老建筑,但有一定数量的留存。比如位于溪街的清代三状元蔡氏家族宅院、清末民国时期实业家袁氏住宅、新中国成立初期建造的老干校;余不弄的徐氏五翰林家族宅院;务前街的宋代孩儿桥;直街最后的老商铺——曾经的“东风酱酒店”等。西部的武康,由于自古就是地处南北陆路交通要道,战乱频繁,历代建筑被一次次毁灭,就连幸存下来的三牌楼也在文革中被清除。即便如此,武康还是留下了一些历史建筑,比如广爱北路的龙尾桥、新中国之初武康县政府的部分建筑、居仁街汤包店等。在其他城镇中也保留了部分历史建筑。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建筑也一样,它会在时代变迁中更替,老建筑越来越少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正常现象,若在过去,拆旧建新既是人们改善居住的需求,也是社会文明进步标志,人们为此欢欣鼓舞。但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人们对一些事物的认识会逐渐改变,精神需求会变得强烈。而城市建筑积淀文化印记,是人们乡愁的寄托,是城市凝固的历史,在现代城市中留住一些老建筑成了越来越多人的愿望。2016年国家发布“十三五”规划纲要,在《建设和谐宜居城市》中提出了“延续历史文脉,建设人文城市”的目标要求。因此有选择地保护那些承载着历史文化信息的老建筑逐渐成了全社会的共识。许多城市把那些有价值的历史建筑保护了下来。实践证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这些留存的老建筑显得越来越珍贵。

  有一件事记者感触颇深。20多年前,新市引进城市建设项目,成片的老宅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现代钢筋水泥楼房。而就在那时,桐乡乌镇开始修复、扩建古镇区。当年记者在乌镇看到,正在修复的古街区旁囤积了大量从各地收集来的古旧建筑构件,堆积如山,据说其中有不少来自新市。两地一拆一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新市和乌镇相距不远,同属江南水乡古镇,但是历史上新市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商贸吸引了众多名门望族定居,建造了许多深宅大院,新市的城镇规模、古建筑档次及知名度远胜于乌镇。尽管新中国建立后,新市的工业发展较快,其间拆除了大量旧宅,可20多年前尚留存数量可观的历史建筑。现如今,新市虽然还能看到成片的古建筑群,被誉为美丽的江南古镇,但是与今天的乌镇相比,无论是规模,还是知名度等都不能相提并论了,这是令人遗憾的事。

  然而,遗憾更能激发人们的保护意识,现在,德清有规划地保护历史建筑的氛围越来越浓。新市不断投入大量人力、财力修复古镇区,使之成为令人瞩目的江南古镇。乾元镇在美丽城镇建设中,充分考虑到了历史建筑的保护,把它们留了下来,且规划了修复方案,长桥河畔宋代著名的左顾亭已经复建。武康的古建筑数量已是凤毛麟角,受各种因素制约,保护有一定难度,但在城市改造中也开始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予以考虑。据说,老武康标志性建筑——三牌楼有可能重现。

  历史建筑的保护自然越早越有利,但是相对来说,保护不分早晚,当社会达成了保护的共识,这种保护将变得更加持久、有序。20年前,上海试点优秀历史街区的保留、保护、改造,如今思南公馆等一大批历史建筑保护了下来,成为现代上海独特的风景。也许若干年后,今天被保护下来的历史建筑也会成为德清的一道道亮丽风景。

主办单位:德清县文明办

建议使用谷歌浏览器或360极速浏览器以获得最佳网站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