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66载,兄妹再次相拥 德清警方助力寻亲终团圆

发表时间:2025-01-03  来源:德清新闻网
 

“从1998年开始寻亲,今年我已经66岁了,终于找到了我的家。”12月27日上午,在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陆家湾村董炳荣的家中,吴素琴几度泣不成声。离开家乡66载,这是她第一次与自己的亲人见面。看见哥哥的第一眼,泪水已经夺眶而出,在场的亲人与邻居们都红了眼眶。

  “像,真的像!”今年74岁的董炳荣对着亲妹妹的脸看了又看,“上半张脸像妈妈,下半张脸像爸爸。”

  离家时她还是襁褓中的婴儿

  故事的起点要追溯到1958年。

  那一年,吴素琴出生在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的一户人家中,是家里的第四个孩子。因为家境贫寒,父母在万般无奈之下,将她送往上海一户当地的人家收养。

  吴素琴的弟妹吴兰芳回忆说,她的婆婆,也就是吴素琴的生母,生前是个很温柔的人,对待儿媳妇一直像对待女儿一样,过去的这些年,经常会在她口中听到关于女儿的故事。“那一年,家里实在太困难,婆婆将她送到了上海一户亲戚家中。这些年生活好起来了,想把女儿找回来,可找了几次都毫无音讯。”吴兰芳说。

  送到了亲戚家,当时尚在襁褓中的吴素琴,却是在上海火车站被当地的福利院收养的。当天,带着吴素琴来寻亲的原上海福利院医生瞿磊庆说,在福利院收养吴素琴时,她的襁褓中还有一张字条,上面写着“湖州杨荣雅之女”,还记录了出生日期。

  被福利院收养后,她在福利院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光,后来又被河北唐山的一户好心人家领养,自此就在河北扎下了根。

  1998年,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吴素琴心中那份对祖籍家乡的渴望越发强烈,开始了寻亲之路。几年间,她辗转找到了上海福利院的退休老院长,打听自己的身世。那张襁褓中的字条,成了唯一的线索。

  但仅凭这些信息,要在这半个世纪后的茫茫人海中找寻亲人,无疑是大海捞针。在公安部“团圆行动”的号召下,瞿磊庆帮吴素琴联系了南浔区圆梦志愿者协会、台州市公安局路桥分局“团圆”工作室,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她邮寄了自己的一份血样。

  也就是这份血样,为吴素琴的寻亲之路,带来了转机。

  德清公安DNA检测破解身世之谜

  “一开始将吴素琴的DNA投入全国数据库进行比对时,两次都有疑似人员,但最终结果都不尽如人意,当时的心可以说是凉了半截。”收到这份血样后,“团圆”工作室将它寄给了德清县公安局,收到这份血样的,是刑事科学技术室的副主任沈海斌。

  两度燃起希望,后又破灭,但大家并没有放弃为吴女士寻找亲人。隔了一段时间,寻亲终于有了眉目,一条线索让大家重燃希望。

  根据平台的大数据筛查,湖州织里有一位小吴的DNA信息与吴素琴的契合度颇高。德清县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室收到线索,立即开展了走访、调查取证等一系列闭环流程。害怕又失败,沈海斌前往织里镇小吴家进行走访排查,但由于小吴的家庭关系较为复杂、敏感,这给排查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难度。但沈海斌并没有退缩,他与织里分局社区民警徐建根取得联系,两人对小吴及其家人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走访调查,并挨家挨户上门询问和采样,确保不漏一人。

  终于,在拜访小吴的大伯董炳荣时,警方得到了一条关键线索。董炳荣今年已经74岁,父母、大哥和大姐也已经去世。他依稀记得小时候家里穷,大概在50年代末,自己有个妹妹被父母送往外地,现在家里只有两个弟弟,而小吴就是三弟的儿子。

  这条线索让沈海斌看到了希望,他立即对董家的样本进行了采集,并马不停蹄地赶回进行检验。经过三天的检验和分析,结果终于出来了:吴女士与董家三兄弟具有全同胞关系!这意味着,吴女士与亲人之间的血脉联系得以确认。

  12月27日,在沈海斌的带领下,吴女士来到了吴兴区织里镇陆家湾村。六十六载的寻亲之路,充满了艰辛与不易。但在这个寒冷的冬日里,吴女士终于圆了自己的团圆梦。

  泪水与笑容交织在一起,所有的等待与付出也都化为了无尽的幸福与温暖。

主办单位:德清县文明办

建议使用谷歌浏览器或360极速浏览器以获得最佳网站体验